发布时间:2025-10-08 浏览: 次
傍晚的南京奥体中心,夕阳的余晖为草坪镀上一层浅金,看台上零星的灯光像未熄灭的星火,在渐浓的暮色中闪烁,2025年5月的一个周末,这里没有山呼海啸的呐喊,没有挥舞的围巾墙,也没有决定命运的终场哨音——只有一场静默的仪式,属于江苏足球的又一次告别。
这是江苏足球职业化三十余年来,第三次与顶级联赛的告别,与以往不同,这一次的离开没有激烈的保级战役,没有突如其来的解散公告,而是在赛季末的平静中,因综合运营压力与战略调整,俱乐部正式确认退出顶级联赛舞台,对许多亲历过江苏足球浮沉的老球迷而言,这样的告别虽不意外,却依然沉重。
江苏足球的历程,仿佛一条被强行拉平的抛物线,21世纪初,球队曾在次级联赛中蛰伏多年,直到2012年首次跻身顶级联赛,并逐渐成为中超版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,2020年,江苏队史首夺顶级联赛冠军,那一夜的南京奥体陷入了疯狂,金色的纸屑如雨纷飞,蓝色的旗帜淹没了看台,球迷高唱的队歌至今回荡在许多人的记忆里。
辉煌如昙花一现,夺冠后不到半年,俱乐部因母企业运营危机宣告解散,江苏足球第一次被迫“告别”,那次告别是猝不及防的,带着愤怒与不甘,2021年,以原梯队和部分球员为班底的新江苏队重组,从中冠联赛重新启程,四年间,他们完成三级跳,于2024年重返顶级联赛,被球迷誉为“不死鸟的归来”。
可惜,回归的剧本并未延续,尽管本赛季球队在场上拼尽全力,甚至一度逼平多支强队,但场外的困境始终如影随形:商业开发乏力、转会市场受限、主场观众人数逐年下降,俱乐部管理层在赛季总结会上确认:“基于长远发展考虑,我们将主动调整参赛级别,以更稳健的方式重建球队。”
尽管没有正式比赛,这个周末的奥体中心依然迎来了近万名球迷,他们中的许多人穿着不同年代的江苏队球衣,从90年代的经典蓝白条纹,到2020年的冠军纪念款,仿佛一件件移动的编年史。
看台最高处,一条巨大的横幅缓缓展开,上面写着:“告别不是为了结束,而是为了不忘来路。”没有口号,没有人指挥,球迷们自发点亮手机灯光,星星点点的白色光芒逐渐连成一片温柔的银河,场中央,俱乐部安排了简单的致谢环节,球员们手拉手走向看台,鞠躬、挥手、鼓掌,没有人流泪,但许多人的眼眶分明湿润。
老张是其中一位,他从1994年江苏队职业化元年就开始追随球队,几乎从未缺席主场,他的相册里存着每一代江苏核心球员的照片:从陆博飞到吉翔,从吴曦到李昂。“我看过他们冲超,看过他们夺冠,也看过他们解散又重生,这次我不觉得绝望,只是有点累。”他轻声说,“但我们这样的人,大概永远学不会真正告别。”
江苏足球的“又一次告别”,背后是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,江苏作为经济大省,足球产业却始终未能形成良性循环,企业与俱乐部之间的合作多为短期赞助,缺乏深耕足球文化的长期资本,青训体系虽产出过不少国脚,但人才流失严重,本地球员难以形成持续竞争力。
球迷文化的断层也不容忽视,年轻一代更倾向于关注欧洲联赛,而对本土球队的情感联结逐渐淡化,本赛季江苏队主场上座率在中超排名靠后,即便在对阵豪门时也未能满座,一位俱乐部人士私下坦言:“我们没有输掉比赛,但我们输掉了时间。”
对比国内其他几家底蕴深厚的俱乐部,如山东泰山、北京国安、上海申花,江苏足球缺乏的或许不是激情,而是时间沉淀下来的归属感,每一次推倒重来,都是一次品牌与记忆的损耗。
告别顶级联赛,并不意味着江苏足球的终结,俱乐部在公告中强调,未来将把重心转向青训与本土化,打造一支“更年轻、更贴近社区”的球队,江苏多家业余足球学院也宣布将联合组建青年联赛体系,试图从根基上重建足球生态。
在奥体中心的东南角,一群小球员正在教练的带领下进行训练,他们是江苏足球学院的U12队员,脸上的稚气未脱,脚下的技术却已有模有样,教练说:“我们今天来这里,是为了让他们记住——足球不只有胜利和掌声,还有责任和坚持。”
或许,江苏足球需要的不是一次又一次的“复活”,而是一场彻底的“重建”,从社区足球到校园推广,从商业开发到文化培育,这条路注定漫长,但唯有走下去,才能避免“告别”成为习惯。
暮色渐深,人群渐渐散去,一位老人独自站在看台上,望着空荡的球场,久久没有离开,他的手里攥着一本泛黄的观赛手册,封面上是1994年江苏队第一场职业联赛的首发阵容。
“我会等到他们回来的那一天,”他说,“不管多久。”
灯光次第熄灭,球场沉入黑暗,但南京的夜空中,似乎仍有未熄灭的光。
搜索